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壮阔蓝图中,省际边界地区曾是发展的“末梢”,也是治理的“短板”。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“无形之墙”,让毗邻地区从“背对背”走向“面对面”?安岳县用一场生动的实践给出了答案——深化“五联模式”,擦亮“乡邻乡亲”特色品牌,让平安与发展的种子在边际地区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困境:一条路,隔开两地十余年
安岳县龙台镇白水社区与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金灵村地域相接、人文相亲,两地居民赶场交易、走亲访友,往来十分密切。然而,一条仅400米长的“断头路”却成了横亘在两地之间的“天堑”。
由于道路建设涉及跨省的土地征收与资金筹措,协调难度大、责任边界模糊,这条关乎民生的村道硬是拖了十余年未能打通。它不仅让村民出行不得不绕远路,更严重制约了两地更深层次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,成为边际地区协同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。
破局:一套机制,凝聚两地合力
为破解边界治理难题,近年来,资阳市安岳县与毗邻的重庆大足区、潼南区、荣昌区创新推行边际协作“五联模式”。龙台镇与柏梓镇以此为契机,将“事务联管”与“纠纷联调”精准运用到“断头路”难题上。
联动协商,共定方案。两地镇、村依据协作机制,多次召开联席会议,充分交流意见,共同分析难点,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,由龙台镇白水社区负责说服村民完成土地征用,柏梓镇金灵村负责筹措建设资金。
联动攻坚,化解心结。修路占地无补偿,是最大的堵点。面对村民的抵触情绪,两地干部组成“联合工作组”,不再是“各扫门前雪”,而是四次上门,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召开院坝会,用真诚和耐心讲清长远利益与乡邻情谊,最终赢得了所有村民的理解与支持,顺利完成土地无偿征用。
联动建设,畅通末梢。在完成土地征用与资金筹备后,断头路于2025年春节后顺利开工建设,并在双方密切配合下顺利完工,不仅让两地村民出行更加方便,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、文化往来。这条“连心路”的打通,不仅是“五联模式”从纸面走向实战的成功演练,更是“乡邻乡亲”品牌在基层焕发生动活力的最好证明。

△毗邻村(社区)“乡邻乡亲”工作室
升华:一个品牌,激活全域协作
龙台镇的成功经验,为安岳县全面推进边际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。安岳县将“五联模式”系统化、全域化,擦亮“乡邻乡亲”的特色品牌。
纠纷联调“一条心”。成立“边际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”45个,定期排查、迅速研判调处矛盾纠纷。运用“双首席”模式,整合双方法治专家、调解行家力量,共同就地化解重大边际矛盾147起,其中成功化解涉及42人、60余万元的群体性欠资纠纷。
人员联控“一张网”。坚持公安、司法、卫健等部门信息互通,实现毗邻乡镇“雪亮”“慧眼”等平台信息实时共享。落实跨区域重大事件预防预警、特殊人员协管协查机制,实现异地管控无缝衔接,协管吸毒人员50人次,互送走失精神障碍患者30人次。
问题联治“一盘棋”。打造“资足无讼·跨域协作示范区”,设立边际“诉讼服务点”10个,作出重大项目、重大隐患等风险提示129次。建立跨区域毒品犯罪源头治理等协作机制,创新“一地提请、两地响应”警务模式,互换涉案线索400条,有力护航边际平安稳定。
治安联巡“一道墙”。创新“护边联巡”,组建63支跨区域联合巡逻队,共建20个边际平安小院,充实群防群治队伍950余人,不定时间、不定路线开展联合巡防,构筑边际治安防控“防护墙”,全力消除“真空带”,边际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6.0%。
事务联管“一家亲”。标准化打造镇、村“乡邻乡亲”工作站(室),拓展“川渝法治坝坝宴”品牌,推行农家书屋双向开放,组建联合文娱队伍22支,共同开展法治宣传主题活动40余场,让边际地区从地理相邻走向情感相亲。
“断头路”的打通,只是安岳县创新推动边际协作“五联模式”的一个缩影。如今,“乡邻乡亲”已从一个温馨的品牌,演变为一种深刻的治理理念。目前,安岳县正在持续深化川渝边际平安协作“五联”模式,同时拓展省内毗邻县区平安协作,与内江、遂宁县乡两级新签协作协议30份,新建“乡邻乡亲”工作站(室)45个,切实构建毗邻地区平安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,为绘就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画卷贡献更多安岳智慧与力量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