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法治微讲堂 >
【晓法“典”故】出售车辆时故意隐瞒维修等信息,构成欺诈
www.ziyangpeace.gov.cn 】 【 2023-10-12 09:44:07 】 【 来源:法治雁江

13.png


  【案例】


  张莉与某车行订立购买一辆雪佛兰车的合同,合同约定张莉所购车辆为“新车”。张莉使用该车两个月后,从4S店得知该车有维修历史。张莉在与车行协商不成后将该车行诉至法院。法院判决该车行出售车辆时隐瞒维修信息的行为构成欺诈,合同可被撤销,该车行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。


  ——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第17号


  【法条指引】


  《民法典》第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,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《全国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会议纪要》第3条 故意告知虚假情况,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,诱使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,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欺诈。


  【解读】


  欺诈订立合同历来倍受人们谴责。它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,属于法律应当矫正的法律事实。所谓欺诈一般指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,致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,从而依照该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。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四:行为人有欺诈的故意;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;欺诈行为使相对方陷入认识错误;相对方基于错误作出意思表示。欺诈制度目的在于规范行为人订立合同时意思表示不自由情形,欺诈人是否取得非法利益不是要件。换句话说,实施欺骗行为即使没有获利,也构成欺诈。


  欺诈分为两种类型:明示性欺诈、沉默性欺诈。前者指故意告知虚假情况,后者指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导致对方上当受骗。上例中,张丽购车案属于沉默性欺诈。车行明知汽车发生维修应当告知反而予以隐瞒,导致作为消费者的张丽基于信赖而购买了该车,车行构成欺诈。


  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可撤销。我国原《合同法》规定,行为实施欺诈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,其他情形为可变更、可撤销行为。《民法典》改变了这种规定,认为欺诈行为的后果均是可撤销的法律行为。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。不过,受欺诈方应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,否则,撤销权消灭。


编辑:实习编辑 彭嘉豪
中国共产党资阳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